结盟,长期征战需要更多的粮食……” “他还需要人口,徐州、豫州、青州有大批流民南下,十室九空,他需要在未来几年内收回这些地方,就得有人为他提供税赋、徭役……” “大郎不在了,我原以为三郎经验不足性格又轻浮,不堪大任,现在二郎主动撑起北方的大局,三五年内魏国之乱不足以遗祸南方,若二郎要留在北方建立北梁,三郎或许可以教导起来……” 他想。 “二郎和三郎都是我的儿子,我这把老骨头再为他撑上几年,亲自带在身边手把手的教,大郎和二郎都能成才,三郎难道就教不出来么?” 一封信,改变了萧衍的许多看法,也改变了他许多原本打算的主意。 萧综的计划里还有很多变数,他年纪轻,能现在的阅历将其完善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但世事难料,他作为儿子的长辈、能替他遮风挡雨的人,更多的是需要考虑怎么“容错”。 然而萧衍一再斟酌,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梁国很难给儿子立刻提供什么支持。他已经命令发兵豫州,短期内豫州的兵马无法北上,要想继续提供兵力,就得再征召民夫为兵; 现在是春天,即使要征兵也要留下足够的人口,否则秋天过了就没有粮食。 除此之外,要钱,要粮,要人口,本质上都是同一件事。 只要有足够的人,就有粮、有钱。 可是他又从哪里去变那么多可以劳作的年轻壮丁来? 萧衍目光一动,扫在了闭目坐禅的达摩身上,心头微微一动。 “达摩禅师,朕有一个疑问,你若能解答的朕满意,朕便奉你为师、将您封为同泰寺新的主持。” 萧衍感激达摩为他送了儿子的信,决定再给佛门一个机会。 “如果你回答不了,或解决不了朕的疑惑,朕便只能请你离开建康了。” 达摩缓缓睁开眼睛,向萧衍颔了颔首。 “我来此,便是为了这个。” 萧衍收起信,想起自己的妻子、弟弟、女儿、儿子,便心如刀割,不由得黯然神伤。 “敢问达摩禅师,朕自登基以来,一直致力于建寺、造塔、写经、度僧、塑像,不近女色、虔诚侍佛,朕做了这么多好事,为佛门如此护法,为何会妻离子散、儿女离心、连大郎都不能保全?” 经历过丧子之痛,他是真正的对所谓的“上苍”、“天意”满腔控诉。 “如果说朕身为帝王,还有用心不纯之处,那佛祖降下惩罚也该惩罚与我,我那心地纯善的大郎,又有何过错?!” 第514章 抑佛之始 饶是达摩是如何得道的高僧,在听闻梁国太子出了事后,心神也免不了为之一震。 他收萧综为徒,更多的是看中他本性纯良,也许这句话说起来惹人发笑,但在他看来,看待事物不能“看因果”,而应该“照本心”。 萧综行事不分好坏对错,从头到尾都是追求一个“情”字,这其中有父子情,有兄弟情,也有内疚忏悔之情,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重新寻找和追回这些丢失的“情”。 所以他对自己的兄弟,是有情的。 会选择留在魏国,除了父子之情,也是为了兄弟之情。 即使达摩看不上萧衍,对这位梁国的太子感想却很好,也曾想过若干年后若这位太子继位,他依然会回到南方弘扬他的大乘佛法。 然而现在萧衍话中的意思,则明明白白的说明太子出事了,很可能甚至都已经不在了。 这样巨大的冲击让达摩也难以保持冷静,他毕竟还没有成佛,难免有世俗之心,在这种恍惚震动之下回答出来的结果,也无法就是老调重弹,无法解答萧衍的满腔怨怼和控诉。 萧衍非常失望,可在失望之余,也松了口气。 佛门果然给不了他答案。 但现在,他可以给他的儿子一个答案。 萧综在执行力和大局观上的天赋完全遗传自萧衍,既然儿子尚且如此出众,萧衍要开始决定履行一个计划,那就只有更彻底。 和达摩“密探”后的第二日,他便召来了自己最亲信的大臣,包括最得重用的几位将领,开始“完善”自己的计划。 “朕准备在同泰寺出家。” 萧衍一张口,就惊得几位大臣差点跪了下去。 又要出家? 上次出家折了一位太子,这次又闹什么啊!M.DaMiNGPuM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