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有一个中年男子,看着已过不惑之年,但面皮细嫩,面目和白老三竟有五分相似。 “白术,你来见见,这位就是你二叔。”白宝山指着那中年男子说道。 那男子便是白老二,乃是离家已久的白家二子。 白老二虽比白老三还大一些,但因为不用种田,面相倒还反而年轻一点。 他身旁坐着一个四十左右的妇人,旁边还站着四个年轻男女。此时四人便看向白术,上下打量一番他的粗布衣衫,眼中还带着一丝浓浓的鄙夷。 作者有话要说:白术上交工资了…… ………………………… 关于文中物价,大概很多人会觉得怎么乡村里这么便宜,城里贵成那样? 因为是架空,所以很多东西的价格都是估的。作者估的时候是参考了一个比较近代的朝代的物价,具体是什么朝代就不说了。 古代贫富差异是真的很大。穷的人家可能一家人都做不起一条裤子。冬天冷的时候,便一家人坐在家里,只有要出门的人才有裤子穿。 但有钱的人家,举例贪官和珅,他家后世被人估算出家产是8亿万两白银,家里搜出220个纯金痰盂。而当是清朝的财政收入才6000万两,乾隆下江南时官员为了讨好他才弄了一个银丝痰盂。 咱们大宣朝里,白塘村只是个偏僻小村,所以村内各种物价,人工都比较低,参考了某朝代农村人的生活水平。但是城里物价就要高很多,毕竟是府城、京城嘛,那么多的土豪,总不能和村里一个物价的。 因为古代不同朝代金钱和物价差距极大,大家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怎么我上次看的某个朝代,某本书里的物价是这样样子的,这本书里又是那个样子的。 这就是每个作者参考的朝代不同,引起的差异,不要太过纠结这个,看到有些觉得想不通的地方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轻松看文就好啦~ ☆、第89章 白家在白塘村也算是大家氏族。因着家境不错,白老大这一辈,一家兄弟三个,都是在村学里读过书的。 白家三兄弟中,白老大读书不错,但因着年长,要承担家业,便早早不读了,下地干活去了。 白老二读书也算是勤勉的,因此后面便一直让他读着,还考上了童生。 只有白老三年纪最小,无心学习,早早辍学不读,后面便也回家种地了。 白老头死前,白家三兄弟便分了家。 因着白老大要赡养母亲,家里的田产便给他多分了几亩。又因为白老三年纪最小,又没什么本事,父母偏疼,也给他分了不少田地。 剩下一个白老二,因为自小读书,花了不少银子,又考上了童生,自是比其他两个兄弟本事强些。 白老头死前分家,给他分得的田产就最少。 年轻时白老二考上了童生,虽不及秀才厉害,但在村里也是颇为长脸面的。 白老头分家不均,他自是觉得是老头偏心。总觉得以他这样的本事,就算是不分得最多,也总不能比啥也不干的老三要少。 也因此分家以后,白老二便嫉恨上了白家。 他匆匆把分得的田产一卖,就离开了白塘村远走高飞,数十年都没有再回来过。 说起那白老二倒也是个能干的。 当年他带着发妻和儿子离开了白塘村,一路来到府城。就凭着他能读会写的本事谋了个在驿站里帮人代写书信差事。 如今十几年过去,他一路高升,倒是成了这驿站的主管了。 如今白老二每月能得三两月银,还有些油水孝敬,日子过得也算不错了。 因此若不是白宝山差人找到他,同他说白家有笔产业需要他继承,他是半点也不想和白家这些亲戚再打交道的。 白老二来的匆忙,一到了村里,白宝山便忙着去找白术,自是也不了解白塘村如今的情况。 因此他看到白术,自也想不到这个侄子如今已经发迹。只当是个早年丧亲的穷哥儿,还是一直嫁不出去的那种。 听到白宝山向他介绍白术,白老二只是点点头,也不曾寒暄一下。 他身边那几个子女年纪不大,态度更是明显。明摆着就是不想和白术有一点瓜葛,生怕沾上这穷亲戚了。m.damiNGPUm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