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视剧知名度不如《功勋》,但也挺好看的,《狂飙》里李响和安长林的演员都在这部剧里有出场。 其中有个物理学家叫王怀民,原型就是此时坐在最前面埋头苦算的陆光达。 他嘴里经常念叨的球面波转平面波,指的其实就是u的极限值概念。 不过那部分台词中缺失了各向异性这个条件,这其实是一个比较严重……或者说不严谨的失误。 当时徐云还和几个朋友讨论过这事儿,最后一致认为是导演或者编剧为了省台词把这个条件忽略了,毕竟资料提供方应该不会犯这种错误。 估摸着这就和某些公司领导一样,看着代码感觉繁琐就删了一段看起来莫名其妙的内容,然而殊不知代码其实就靠这段内容才能跑起来…… 而u的极限值它的本质呢,则是用平面波描述自由粒子的波函数。 自由粒子指的无外场作用下的粒子,即v(x)=0。 此时粒子的哈密顿量就是动能算符,即h^=t^=p^22=-12▽2。 算符h^本质上是一个二阶微分算符,它的本征解就是一个平面波解,即hψ=epψ的解为ψp=12πe-ip·x,ep=p22。 这算是理论物理中非常基本的一个概念,哪怕在这个时期同样如此。 因此想要计算出u的极限值,首先就要确定极限的情景……也就是模型,然后才能计算出这个模型的极限值。 “徐顾问,我有个想法。” 接着很快,一直没怎么发言的蔡少辉举起了手: “咱们构建一个弹性散射模型怎么样?就像是两个乒乓球对撞一样。” “然后以此制作一个球形爆轰驱动装置,形成我们需要的向心爆轰,推动4cm厚的中子反射层向铀-235燃料球3迅速压缩。” “当反射层与核燃料之间紧密结合时,所有的平面波瞬间通过反弹形成球形波,从而一举引发链式反应。” 不过徐云闻言却很快摇了摇头,否定了蔡少辉的想法: “不太合适,少辉同志,弹性模型虽然在理论上看似合适……但你似乎忘记了平方可积这一点。” “一旦引入平方可积……弹性模型就会失去意义了。” 蔡少辉顿时一怔。 不过很快,他的愣神便换成了另一股明悟的表情。 是哦…… 众所周知。 以一维为例。 平面波组成的波包在画出来以后,就相当于一个高斯分布的函数,这说明全空间概率不一样,最后积分是会收敛的。 换一个角度理解。 平面波组成的波包,实际上就是某个函数进行的傅里叶变换。 而傅里叶变换的条件之一就是这个函数绝对可积,所以波包肯定也是平方可积的。 而核武器爆炸显然不可能是无限延伸的平面波模型,必然要考虑到位形的局域性。 如此一来,弹性模型自然就从根源上被否定了。 实际上。 在原本的历史中,英国佬就在这方面栽过跟头。 不过他们翻车的不是原子弹,而是更高一级的氢弹。 当时奥尔德玛斯顿在讨论绿花岗岩的次级设计时为了节省运输能力,省去复杂的内爆计算便采用过弹性模型,最终翻了波车,亏损了大概两个亿的英镑。 要知道,这可是60年代的两个亿…… 后来若非海对面提供了支援,约翰牛估摸着还得摔几跤。 当然了。 关于这方面的概念徐云了解的也就仅此而已了,再往后他就只能以看戏为主了。 于是他很自然的将目光转移到了一旁的挂……咳咳,大于身上: “大于同志,你有什么看……唔?大于同志?” 令徐云有些奇怪的是。 此时的大于居然少见的拧着眉头,左手手指抵在嘴唇上沿,目光有些游离的盯着面前的一张白纸。 徐云的眼中不由冒出了一丝疑惑。 这啥情况? 于是他顿了顿,忍不住再出声道: “大于同志?你身体不舒服吗?” “啊?” 大于闻言整个人又恍惚了几秒钟,不过很快便回过了神,看了眼周围又看了眼徐云,连忙摆了摆手: “哦哦,没事儿没事儿,徐顾问,我刚才想事情想出神了,抱歉抱歉……”M.daMinGPUm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