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175节


院有不同的专用楼房,比如儒学院,则设置了图书馆,那里的馆藏书籍目前还不到三万,目前还在收集中,据灵儿说,他们想建大明最大最全的图书馆,囊括天下所有典籍。”

    “还有匠学院,他们有些保密的材料、文书,都需要存放在地下。好像那里向下挖出了不少地下房屋,专门用于进行最新的、最隐秘的研究,对了,国子监新出来的化学院,想来会分到不少地下室。”

    叶缙光、谢庭循听明白了,北平国子监占地虽然不算很大,但他们向上、向下要了不少空间。

    谢庭循叹息道:“我们何时能去北平国子监参观参观。”

    叶缙光同样向往。

    北平国子监将引领大明未来学问,是各种学问碰撞最激烈的地方,对各种思想、各种学说都十分包容,算得上是真正的海纳百川。最主要的是,北平国子监将依托朝廷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推动各种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

    只要你有想法,自己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经过学院批准,国子监给你钱,尽管去实现。

    输了,钱败坏光了,不要紧,不追究你责任,也不影响你下次申请资金。只要学院认为你的研究有前景,有可能,有希望,那就会大力支持。

    这种宽容失败的底气与强大的支撑,造就了令人震惊的学问,其中一个就是地圆说。而为了验证这个说法,国子监航海院全体都要出海了。

    张漠走了进来,手中捏着一份文书:“莫要讨论国子监的事了,现在有个麻烦,你们看看。”

    何文渊接过文书,展开一看,眉头微皱:“正学书院六十名弟子将集体晋入北平国子监!这是哪里来的消息?”

    张漠坐了下来,端起茶碗:“还能是哪里,自然是宁海县学递过来的。自从府学与正学书院大辩论之后,其消停了几年,一心做学问,并没有想要进入国子监与仕途的打算。可谁知今年不仅打算参加府学考试,剑指北平国子监,还如此高调,放出必入北平国子监的言论。”

    谢庭循有些疑惑:“方孝孺是个做学问的大家,为何一改常态?”

    何文渊沉思了下,摇了摇头:“做学问的大家,也需要让学问立足。正学书院弟子从三百增加到八百,却无人进入仕途,这对其名望是个打击,对民心也不是一件好事。百姓家不仅仅渴望孩子修习学问,打心里更渴望孩子能学有所成,谋个一官半职,从底层跳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方孝孺即便再不想参与府学考试,迫于压力也不得不参加。没有晋升可能的书院,无法长久。何况那里的弟子,出来的多是一些之乎者也,满嘴仁义道德的人,当百姓他们不乐意,商人看不上他们,衙门里也不喜欢这种老派之人,出力气他们又出不了……”

    没有其他出路,只能通过国子监来实现身份的改变。

    叶缙光赞同何文渊的分析,道:“正学书院参与考试,这并不难理解。但问题是,方孝孺不会如此霸道,如此狂傲吧。集体晋入北平国子监的话,不像是他所能说出口的。”

    何文渊搁下文书,笑道:“这自然不是正学书院的人所言,六十名弟子,谁能保证一个不落全被选中?北平国子监的要求可是不低。一旦有一人落下,那将极大损害正学书院的威望。所以这种话,定不是正学书院的人所言,想来是宁海县学的人故意编排吧。”

    张漠、谢庭循等人连连点头。

    是有这种可能的,要知道宁海县学与正学书院就在一个县城里面,争夺生源最是激烈,可偏偏每年当地县学都不如正学书院,人家生源年年增加,县学生源反而年年减少。

    在这种不平衡的心态之下,造个谣,诽谤抹黑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 秋春冬夏儒学

    六月六日。

    府学生员、地方书院、私塾弟子,汇聚于台州临海府学门外,在府学先生的引导下,站成队列。

    训导吴鼎、教授孙安负责监考与场务事宜。

    看着参考的三百余弟子,吴鼎摸着胡须满是欣慰,对一旁的孙安道:“这次参考规模远胜去年,看来他们也是得知了国子监扩招的消息,想要赶个好时机,一跃而起进入龙门啊。”

    孙安笑得很是慈眉善目,将手中的名录递给吴鼎:“想进入龙门的人可不少,你看看,就连方孝孺的亲传弟子林嘉猷、廖镛也在其列。”

    “什么,他们也来了?”

    吴鼎有些惊讶。

    要知道林嘉猷、廖镛可是在方孝孺最倒霉的时候,被皇帝“送出”国子监之后跑到临海的,出于对国子监儒学院的不认可,恼于国子监对儒学的篡改,这才打造了正学书院,旨在传播最正统的儒家思想,以儒家正宗为居,暗地里将国子监“改良儒学”称之为“秋春冬夏儒学”。

m.DAMInGpuMP.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