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伦的话不可谓不大胆,方孝孺是因事被赶回老家的,他不是回家休假了,说招回来就招回来。 朱允炆脸色有些难看,方孝孺此人最适合做学问,原以为将他放在国子监是最合适他的,可偏偏要参与到国事之中去,参与就参与吧,你好歹看清楚局势再说话,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去说话,不能张口就胡来。 阳江船厂那么大的事,朝廷怎么可能不管,怎么可能不动用武力,什么以和为贵,宽怀远人,那都是鬼扯,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还讲这些,用这种人做儒学院的院长,朱允炆都感觉不安。 “方孝孺在浙江宁海开设了正学书院,招揽了林嘉猷、廖镛、廖铭等门生,他是不会返回国子监了。再说了,国子监任何院长,都是接续的,不可能始终都是一个人把持。事实证明,你来管理儒学院,是可以胜任的。” 朱允炆板着脸说。 董伦有些惊讶,不知道正学书院是什么时候的事,不过以方孝孺的影响力,确实可以争抢一部分人才,这个家伙不在家钻研学问,还和国子监搞起竞争来了? 杨士奇提醒道:“正学书院主走儒学一家,一些举人与学子被吸引了过去,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与国子监的监生同台竞技,儒学院可不敢懈怠。” 董伦看了看朱允炆,虽然朱允炆有些不愉快,但也没有追究方孝孺的意思,考虑到朱允炆的气度,想来还不会因为这点事找方孝孺的麻烦。 “臣定用心教导监生,让儒学院发扬光大。” 董伦不畏惧挑战。 朱允炆欣慰地点了点头,说:“你要记住,儒学院在抓好思想的同时,务求服务于实用。对于程朱理学中过于玄之又玄的问题可以放一放,引导监生践行学以致用的宗旨,不可言之无物,不可空谈妄想,学问务必切合实际。” 董伦很是凝重地答应着,这意味着儒学院必须部分革新程朱理学,可程朱理学又哪里是随便可以革新的,这是一套完整的学问体系,非大家不足以革新,自己所能做的,只能是凸显程朱理学中学以致用的重点,而不是全面的革新这一门学问,没这个本领,也没这个可能。 朱允炆严肃地说:“儒学育人,是其他课业无法取代的,其他课业塑技能,儒学塑品德与人性,朕将儒学院交给你,还需用心育人。” 董伦保证道:“臣必竭全力,不负皇上重托。” 朱允炆笑着点了点头,然后看向朱高炽、朱济熺与朱允熥:“你们三人在国子监进修的时间不短了吧?” 朱高炽脸上的肉抖动了下:“回皇上,自建文二年入国子监,至今已有五年。” 五年时间,不短了。 朱允炆询问:“看你们去年冬考表现,倒是不凡。尤其是高炽,一篇《安民策》直接摆放在了朕的桌案上,可见你们三人也没有虚度这五年。” 朱高炽听闻自己的策论竟惊动了皇上,不由地有些惊喜。 朱允熥连连点头:“不瞒皇兄,国子监这五年带给我们诸多变化,所学知识新颖而奇妙,实在是让我等大开眼界。” 朱允炆深深看了看朱允熥,自己这个弟弟倒是老实,在国子监呆了五年也没抱怨一句,反而真的学了进去。 朱济熺埋怨道:“皇上,国子监的学问不都是自由学习的吗?为何我想要去下机械工程院都不可以,听说他们制造出了一种神奇的机器,叫什么蒸汽机的,我想要去看看,学习学习。” 朱允炆呵呵笑了笑:“你啊,国子监学问是自由学习,可总有些学问尚不能够公开,没有功底,没有基础,去了也帮不了什么忙。蒸汽机是匠学院的杰作,事关大明未来国运,你若真想学,至少需要在匠学院先进修两年。” 朱济熺有些无奈,追问:“这蒸汽机是什么,为何会关乎国运?” 朱高炽、朱允熥也很是好奇。 朱允炆走出教室,看向匠学、机械工程院的方向:“蒸汽机,争的是一口气,而这一口气,是气运,是国运!” 第九百七十四章 让王爷去当官? 蒸汽机并非仅仅是蒸汽机本身,其背后是初级工业,因为蒸汽机发展出来的工业制造工具、制造标准、制造人才,是支撑着大明摸索工业之路的中坚力量。 单一看蒸汽机,它只是一个工具,但放在整个工业体系里看,它是一个核心,一个辐射网的中心。 朱允炆高度重视蒸汽机,将其列为机密,要求机械工程院不断迭代与优化蒸汽机,推动蒸汽机走向实用,而实用的一个条件,就是M.daMingpum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