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位置甚至比扬州还好一些,扬州主要占了个两淮盐政的好处,但其距离南京太近,向北起运货物到了扬州也只是出发没多久,完全不需要过多停留,但到了徐州,路程已是过半,人总是需要停停歇歇的,徐州就是最好的去处。 有足够的人气,发展起来商业还不容易? 朱允炆对潘伯庸办的事很是满意,他准确把握住了徐州发展的关键是河运,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眼下就等大运河畅通了。 夏元吉指着码头,那里停泊着数十船只:“臣听闻潘知府为了这些码头,还特意去过济宁请教宋礼,宋礼也是直言相授,将皇上的绩效管理之法点了个透彻,这才有了今日之辉煌。” 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绩效之法,说到底就是大家都有好处。可历朝历代中人物,多数都想着独占好处,甚至于将别人的好处一口吃掉,这才酿成无数灾难与苦果。若前元懂这个道理,也不会无百年国祚。” 杨士奇深深看了一眼朱允炆,挺了挺胸膛,跟着这样的君主是一件极好的事,他睿智,有想法,不浮躁,不激进,又不失战争的勇气与决心,英武果决,这也就罢了,他还继承了朱元璋的优点,那就是反思历史,汲取教训。 不过与朱元璋不同的是,朱元璋在历史中找出问题后,倾向于用大锤子,“矫枉过正”,动作偏大。而朱允炆更善于用小榔头,“另辟蹊径”,动作偏小。 无论用什么工具,解决问题就是好的。从这一点上来看,朱允炆与太祖比起来,并不差。 就在朱允炆走向渡口,准备过黄河去北岸,进入山东境内时,一匹马奔驰而来,抵达近前,翻身下马,将一封密信交给了刘长阁,嘀咕了几句后打马而去。 刘长阁接过信,连忙递给朱允炆:“琉球中山王武宁派遣使臣抵达福建,并在长乐登陆,通过梅花所禀告重要情报,梅花所千户将消息传给安全局,快马加鞭送来。” 朱允炆接过信件,展开一看,双眸不由变得冷厉起来,就在夏元吉、杨士奇不解时,朱允炆将信递了过去,一言不发。 夏元吉、杨士奇连忙看信,内容很是简单,总结起来就九个字: 陈祖义现,伐大木造舟。 夏元吉凝眸,声音变得冷厉起来:“这个陈祖义竟逃到了琉球附近,还想打造船,显然是有歹意,水师不能不防,沿海不能不防。” 杨士奇也有些担忧:“当下市舶司已开,下海者无数,想要辨识敌我怕有些困难。若陈祖义佯装为民船,突然袭击市舶司或沿海之地,必会损失不小。” 朱允炆背负双手,看着流淌的黄河水,只说了两个字:“过河!” 陈祖义之所以还活着,只是因为朱允炆没有下定决心要他的命,最初的时候,这个人还活着,大明水师船队就有充分的理由出入南洋,哪怕是损失一些人一些货也没关系,大局需要他当靶子。 可现在的情况与最初的情况不一样了,大明已经拥有了旧港,也拥有了交趾,军事力量的存在已成稳固的现实,不需要陈祖义作为出入南洋的理由。 况且杨士奇说得也有道理,市舶司开了,大海开了,此时再养着海贼就有点得不偿失了。可问题是,此时是不是杀掉陈祖义的最佳时机? 朱允炆清楚,真要下达杀掉陈祖义的命令,大明水师穷尽大海也一定能找到他,把他的脑袋挂在旗杆上,但死人不好用,活人是不是可以利用一次? 夏元吉不知道,杨士奇也不知道,朱允炆一直都想将大琉球、小琉球打下来,收入大明的版图。 可问题是老朱对外采取的是怀柔政策,这一条政策深得人心。为了表达是真的怀柔,老朱连打了大明几次的安南都没有还手,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通过使臣外交来解决问题。 朱允炆打安南不是没有阻力,也有官员反对,比如内阁大臣陈迪等,只不过安南做得太过分,不打没办法收场了,这才动用了大军。 可大小琉球不是安南,人家老实巴交,甘当小弟,逢年过节总是会派遣使臣来喊一声大哥,过节好,这要是朱允炆突然拔刀子把大小琉球干掉,舆论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一众官员必然会大骂朱允炆背信弃义,不讲原则,不要脸…… 考虑到官员要气节,大明朝也应该有骨气,不能对兄弟下刀子,朱允炆想要拿下大小琉球,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助外力,而这个外力有三个: 第一个外力,以陈祖义为首的海贼; 第二个外力,日本。 第三个外力,琉球内乱。M.DAmINGPUM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