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廷决定停止下西洋,烧毁所有资料的时候,大明的普通百姓对于这件事根本无感。 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个方面是郑和舰队做的是官方垄断贸易,赚的钱都用来给朱棣的宏图伟业花销了,别说百姓分不到半毛好处,就是勋臣和文官也无利可图,所以既然自己得不到利益,甚至会影响私下的走私贸易,那毁了也就毁了。 第二个方面是缺乏宣传,郑和下西洋是一件极其伟大的事业,但明廷官方却对此没有太多宣传,这主要是因为与朱元璋的海禁政策相悖,所以只能从朝贡方面变相给下西洋提供理由,相当于又当又立,自然不好开口宣传,而不宣传的结果就是百姓根本不知道下西洋究竟有什么意义。 而姜星火的变法则不同,郑和远洋舰队在姜星火的规划下,实际上起到的角色是探路者和维护者,而在利益上,则是“我赚钱也让别人赚钱”。 郑和的远洋舰队负责以武力和外交等方式,开拓航路,给大明的海贸商人打开市场,随后大明国内的商人就可以蜂拥而至,而因为现在商人们即便是巨富也没有太大的能量运输大量货物,再加上郑和舰队拥有一系列的专营商品独家销售权,所以民间商人的分润其实基本不会影响郑和舰队给当初出资的勋贵宗室和皇室这些“股东”带来利益。 恰恰相反,越多的商人参与进大明开辟和维护的航路中,就意味着整体贸易规模和国内制造业需求的扩大,同时,大明也能通过市舶司收取更多的关税。 要知道,大明可不仅仅是在本土进出口的几个市舶司收关税,而是在诸如新港、马尼拉等宣慰使司,也就是南洋重要的商贸节点上,都设置了相应的市舶司。 现在的船只,只要过了满剌加海峡,第一,你不可能一点都不补给跑一个来回,而你只要补给,除了毫无安全性可言的满者伯夷帝国的港口,就只选择在大明控制下的三佛齐王国、吕宋王国、安南王国、占城王国等地的港口进行补给,进港那就得交税;第二,你不可能不卖货买货,而同样的道理,除非伱去日本或者朝鲜,不然你去哪都得给大明交税。 这就是海权的霸道之处,过海峡要交税,进港补给要交税,买卖货物还要交税。 而这也是郑和舰队建立大明海权的必要性。 把这些东西宣传好,而且百姓从中受益不一定是要百姓去从事海洋贸易,甚至不一定需要他从事相关商品的制造,只需要他能廉价地获得外国商品,改善生活条件,那百姓就是受益的,就是支持海洋贸易和海权的。 这种百姓受益的局面,已经随着南洋的商品大量涌入,让南直隶的百姓感受到了。 别的或许还需要点经济实力,但有一点普通百姓感受的是最明显的,那就是市面上售卖的水果.南洋的特产水果一船队一船队的运过来,不仅好吃而且还便宜。 南直隶的百姓,尤其是南京城里的市民,普遍还是能消费得起水果的,而这些廉价的新种类水果迸溅在口齿之间的香甜美味带来的满足感,就是他们对大明帝国海权的最初步也是最直观的认知。 而阅舰式这些东西,则会进一步地加强百姓对海权的认知和对大明的自豪感。 这对于整个变法来说,都是有益的。 因为只有知道了变法是怎么为国家和百姓带来财富的,百姓才会支持变法,并且由于大部分行业都能从这个大的贸易体系中获益,所以百姓也就逐渐成为了变法的实际受益者。 当整个大明,从皇室、宗室、勋贵等贵族阶级,以及部分文官和商人,和大部分百姓,都能从变法主张的海洋贸易中获得利益的时候,哪怕是传统保守的士绅地主再如何反对,也是无济于事的。 一边看着演习,郑和一边侧着头对姜星火说道:“满者伯夷帝国的上一任皇帝在哈奄·武禄洪武二十二年离世,实际上,满者伯夷帝国就是在他的手中扩张和强盛起来的,而他离世以后,现任皇帝维卡拉玛瓦哈纳作为哈奄·武禄的侄子兼女婿并没有哈奄·武禄的权威,国内一直有不服他的诸多势力。” 哈奄·武禄是满者伯夷帝国第三任皇帝特丽布瓦娜女皇的长子,在元朝至正十年的时候受母亲禅位继任满者伯夷帝国皇帝,跟朱元璋基本上是同一时代的人物,而哈奄·武禄在首相加查·玛达的辅佐下,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制,镇压地方割据势力和叛乱活动,对外进行大规模扩张,基本征服了整个印度尼西亚群岛,势力范围甚至能影响到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哈奄·武禄统治期间一般被视为满者伯夷帝国的黄金时代。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M.DAmINGpum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