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不撤兵就要继续打,朝廷撤兵仍要跟着燕王一起进京。知道的,这是谢罪,不知道的,是想继续攻打南京? 这是坚决一心造反到底了? 高巍僵硬的坐着,脑子里闪过无数个念头,陈桥兵变四个字突然闯进脑海,让他悚然一惊。 就算将领的手中没举着龙袍,哪怕燕王暗地里放出了“周王辅政”的信号,实际如何,朝廷内外都一清二楚。 名为靖难,实为造反。朱棣盯准的是皇位,诸多借口全是虚的,不过是为面子上好看。张开的炮口,冰冷的刀锋才能代表他最真实的意图。 朱棣不说话,高巍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他突然意识到,此次出使根本是个错误。燕王不可能罢兵,与其浪费时间和他玩心眼,不如多招募士兵,多制造军械来得实际。 这一刻,曾经被四书五经圣人学说塞住头脑的高老先生顿悟了,清醒了,整个人都升华了。回忆之前的种种,忽然发现自己当真是傻得冒泡。 建文帝是靠不住的,可皇帝再靠不住,仍必修维持天下正统。 这是立场问题,更是一个读书人的气节。高巍可以变得圆滑,却不能丢掉自己的气节。 看似迂腐,却是这样的坚持,造就了如高巍一样的读书人。 高巍终究不是解缙。 这也是高巍死后被奉为忠臣,解缙空有才子之名,却先后被朱棣父子用完就丢,最终死在锦衣卫手中的根本原因。 想通之后,高巍突然变得轻松了,压力瞬间减轻,大脑也变得清晰。 “和谈”终究不会成功,劝说燕王罢兵也是不可能的,不如想法子迷惑朱棣,哪怕只能拖延一下燕军进攻的脚步也是不虚此行。 孟清和跪在沈瑄身侧,一边随着众人高呼,一边观察高巍的表情。 燕王的演技已是炉火纯青,哪怕知道他在演戏,也不免被感动一下。感情太真挚,表情太到位,绝对是大明朝的影帝! 朱允炆在他面前压根不够看,唯一能同朱棣飙演技的,大概只有躺在陵墓里的朱元璋了。 高巍也变得不同,至少比在北平燕王府时高出了不少段位。 孟十二郎垂眼,想再坑他一把似乎不是那么容易了。 如果知道孟清和的心理活动,高老先生绝对会哭。天下那么多人,朝中的大臣也不在少数,怎么只盯着他一个坑?这是什么道理?! 最终,燕王妥协在众将的苦求之下,高巍带来的诏书成了一纸空文。 或许是为建文帝的面子和自己的名声考虑,燕王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并派指挥武胜随高巍一同进京,面呈天子,说明燕王不罢兵实在是情非得已,要打到南京也是形势逼的。燕王同时在信中说明,为表诚意,武胜进京期间,燕军不会继续向南攻打。 潜台词是,不打归不打,手里的地盘也别想他会还回去。 高巍回京之后,将同燕王的谈话写成奏疏,一股脑的上报给了皇帝,然后主动在家闭门思过。高老先生想得很清楚,建文朝的官,他是不会做了。朝廷打败燕王也好,燕王进入南京也罢,大不了殉国,名利如过眼云烟,不会再让他产生丝毫动摇。 建文帝很诧异,之前还主动请求起复,现在这是闹哪样? 一次使燕,竟然产生这般效果,不只是一头雾水的建文帝,怕是高巍自己都没想到、 “忠于本心,何惧一死?”高巍站在大案之前,挥笔书就,“为人之道。” 高老先生关门过起了自己的日子,建文帝还要召见燕王派来的信使武胜。 武胜是个有头脑有胆略的人,明知此行艰险九死一生,仍是主动请命。燕王也没打算将他视做弃子,暗中派杨铎带人保护左右。 据悉,被问及谁可当此重任时,沈瑄与朱能一同推荐了杨铎。 燕王点头,表示赞同。杨铎多次进京,同小舅子徐增寿也见过面,比较熟悉南京的地形,一旦武胜遇到危险也好想办法捞人。 下达了任务,燕王很满意,同朱能夸奖沈瑄有才干,不只武力值超群,还有识人用人的本事。 沈指挥很谦虚,一再表示,全都仰赖王爷教导。 “杨同知行事沉稳,善于把握时机,若有他在京城,他日大军过江,直抵城下,当成大功。” 一番话有理有据,顺便畅想了一下美好的未来。 燕王连连点头,想到杨铎的父亲曾在锦衣卫混得风生水起,很有家学渊源m.DAmiNgPum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