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目前是山东的重中之重,所以徐梁自然会在巡视山东这件事情上上心。 徐梁乘坐马车到了莱州府技工学院总校区。在不断吞并周围屋舍之后,这座学院已经占据了整整两个街坊,几乎占了府城的四分之一。非但如此,技工学院附属的各工坊也渐渐连成一片,聚集在南城厢。 这种扩建也符合徐梁的交代:扩大规模。 要想推动生产力,绝非一天两天能够做到的。倒是扩大生产规模并没有什么难度,无非就是银钱充足,人力充沛。在当今乱世,粮食是比金银更重要的硬通货,所幸徐梁并不缺粮。 再者,徐梁借圣旨颁发的“免匠役法”也已经传到了各府县,从法律上结束了大明承袭蒙元的匠籍制度。 这道法令让工匠们对朝廷的认可度直线上升。虽然仍旧要接受官府指派,但能够以此获取工钱,而非之前的服役,生活有了根本上的改善。当他们发现受雇于技工学院的待遇远比接散活要好,自然远来愿意依附——他们可没有土地能够眷恋。 有了充足的工坊和技术工人,技工学院的许多创新设计才能够在最快速度转化为实用工具。 徐梁的马车从南城厢入城,亲眼看到了规划整齐的新城。从打出的旗号、招牌上也能看出,在规划区域的分工上也颇有讲究。这些细节都是地方官员自己动脑子摸索出来的,也算是没有白吃俸禄。 在一座大牌坊门口,徐梁下了车,一抬头就看到了“皇明技工北方学院”的字样。刚率领学生们搬迁而来没多久的祭酒宋应星带着一干教授、司务、执事排列门口,欢迎徐梁的到来。 徐梁快步上前扶住宋应星,笑道:“有劳宋大人久候了。” 宋应星见陛下如此关心自己,老泪众横,道:“陛下折煞臣下了。” 徐梁朝着其他众人颌首示意,最终将目光落在了身穿二品朝服的六旬老者身上。 “臣余大成,拜见陛下陛下。”余大成上前行礼。自报家门。 徐梁上前一步,扶住余大成:“石衲公,在学院之内,只论天地之理,一切繁礼皆可减 等。” 明朝皇帝对于高官臣下的优待是家族传统,文官们也早就习以为常了。余大成自觉到了技工学院之后鲜有建树,行礼之后便退到了一边。 技工学院这边的进度偏离了他的预设。这些大明顶端精英从科学着手,改进技术,路子是对的,但初期效果就显得有些弱。 于是徐梁索性在学院里住了下来,传令各部抽调手脚麻利、脑子灵活、视力优秀的士兵,前来学习热气球的点火使用。旋即他就发现为了加快气囊的缝纫,在琢磨一种能够节约人力的机器——缝纫机。 无论现在是否有条件发明这种机器,徐梁都不会允许他继续如此三心二意。眼看就要入春,经过一个冬天的消磨,蒙古人也会熬不下去,所以新的军事行动势必在二、三月间展开。只要有几架能够使用的热气球布置在山西、华北,就能看出效果,如果真有必要大规模制造,那也是以后的事。 也意识到了陛下对当前进度的不满,只能加紧时间在小零件上加以改进,力求符合他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徐梁除了要盯紧加快热气球的制造,另外就是要搭建一个真正的科学研究体系。现在甲等区域普及村学,最多只能算是扫盲。不过如果能够稳定地推行三年,随着科目的增加,这种扫盲班就能转化为真正的初等教育。 有了初等教育之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才有基础。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国家不可能空等三五年。而且宋应星、余大成的年纪都已经不小了,虽然有子侄辈跟随学习,但显然天赋上远逊其父辈。所以哪怕第一批教育出来的人才有些不足也只能认了,必须投入年轻学子进行跟随学习,否则很多知识都会断代。 如果想要吸引大明士子投身研究,那么“技工”两字显然不能出现。 因为这样的变化。徐梁留在莱州的时间不得不延长,好让他将技工学院的一部分师生剥离出来,走纯学术研究方向,成立皇明第一所综合性理工科大学。原本的技工学院将进一步走职业教育路线,招生标准为甲等文凭以上,学制五年,工读并进。 从目前的大明识字率而言,这样两级学校已经属于高等教育了,至于下面的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只有花时间慢慢巩固。好在泰西诸国的教育体制并未走在大明前面,读书识字仍是精英阶级的特权,所以还有时间。 徐梁到了青岛。因为小冰河期的关系,即便没有黄河往渤海注入大量的淡水。但莱州、登州港仍旧有不同程度的冰冻,所以郑成功留下少量巡海船,水师其他船只都移驻胶州湾过冬——那是山东最大的不冻港。 青岛水师官厅是一处充公的房产,三进三间,有两个小院。此时正当冬春之际,院子里没有半分绿色,就是池塘里的水也结了厚厚一层冰。 m.dAMIngPum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