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立言激动的走来走去:“如果是正常的催眠流程,催眠师一般会先想办法让小宝在潜意识里得到放松,然后再对小宝发出一个指令,让小宝照着催眠师的指令,慢慢的挣脱意识上的障碍。” 这种方法确实有无数的专家学者尝试过,只是很难成功。 因为患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信任催眠师,光是放松这一关就过不了。 患者一旦在潜意识里听到催眠师陌生的声音,只会立即充满戒备,根本不可能走到执行指令那一步。 所以用催眠来治疗失神,几乎都是失败的收场。 即使让患者熟悉的家人亲自过来跟患者进行交流,但由于患者本人无法分清脑海里的声音到底是真是假,因此,也不会立即接受家人的指导。 就算患者听从了家人的指令,但是,当患者本人要从潜意识浮上表意识的那一个瞬间,是有某种恐惧会阻挠患者的。 具体来说就是,即将醒来的那一刹那,人的感觉会有点像从悬崖上摔下去。 那种下坠的恐怖感,会让患者生出畏惧心,从而产生退怯感,整个思绪又会重新跌回潜意识深处。 患者本人若是没有醒来的决心和勇气,是很难突破意识障碍的。 所谓挣脱障碍,可不像跨过一块石头那么轻巧,更像是攀登一座无与伦比的高山。 催眠师要想让一个毫无力量的人徒手去爬这座山峰,就必须得彻彻底底的符合那三个条件。 患者首先要无条件的信任催眠师,才有可能得到放松。 放松了,才能打开心灵,听从催眠师的指令。 只有听从指令,才有可能进一步获得决心和毅力,最后才能有机会从混乱中挣扎醒来。 只有完成了这一连串的条件,催眠才可能成功。 缺一个条件,都实现不了。 然而,凡是陷入意识障碍的人,首先就会失去判断力,一旦失去判断力,患者连真假都分不清,又谈何建立信任。 催眠在第一步就会失败,第二步、第三步根本进行不下去。 现如今,在心理学的圈子里,催眠这门学科已经渐渐沦为了鸡肋,大部分心理学家都只会把它当成一门兴趣爱好来选修它,而不会把它当成真正的事业去进行钻研。 因为催眠的方法基本只能运用在脑部意识健全、且尚有一丝判断力的人身上。 这就很矛盾。 一个意识健全、有判断力的人,根本用不着催眠来进行治疗,只要吃药、打针或者是进行手术,就足够对付大部分的脑部病症。 只有那种无法靠吃药打针和手术,但意识又受损的人,比如失神发作,才需要用到催眠这种隐形的手术刀,来潜入患者的脑海深处。 可在这种情况下,催眠能起到的作用,是很微弱的。 因为在技术层面上操作起来太难了,实用性并不强,于是催眠就慢慢被医学给淘汰了。 傅立言一直以为催眠无用,直到他看到顾言汐的示范后,他彻底改观。 催眠并非无用,而是条件不充足,才导致它起不到作用。 “顾小姐虽然是无意的,但她做的每一个步骤,实际就是催眠的步骤。” 顾言汐很惊讶,这难道就叫无心插柳柳成荫? 傅立言接着说:“当顾小姐催眠小宝的时候,我说的那三个条件,都很完美的匹配到了。” 首先,小宝很信任顾言汐,因此,当小宝在潜意识里听到顾言汐的声音后,她做出来的第一反应不是戒备,而是立即放松了下去。 这样一来,她的潜意识等于是开放的,顾言汐的指令可以畅通无阻的进入她脑海深处。 顾言汐让她去找到一扇发光的门,一般的患者听到这种平白无故的指令,通常都会做出抵触,因为脑海里是没有门的,这只能靠患者自己进行凭空的想象。m.DAMinGPum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