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立场更重要。 如果立场和动机都站在了道德制高点,无论干了多么丧心病狂的事情,都可以免于一死。 反之亦然。 午饭结束之后,杏城令便先提了金寡妇过堂。 顾苹襄有线报就有证人,还有被金寡妇拐卖的妇人指证,根本无从抵赖。 杏城令并没有正面问冯淑娘与金寡妇的关系,就拉着金寡妇逼她一件一件数,何时何地卖了哪些人石头怪得了王姑娘堕魔之力才开始兴风作浪,仙姑石也正是这几年才开始有求必应,杏城里妇人大张旗鼓拜仙姑也就是这两年才时兴的事情,金寡妇的茶肆也是近三四年间才有生意。 既然时间不长,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有妇孺出逃,一年就有那么二十多个,不至于记不清楚。 金寡妇也只以为官府是要去解救被卖掉的妇孺,被杏城令揪住打了板子,又受刑夹了手指,哭得鬼哭狼嚎的,哪里敢耍滑头,老老实实地交代自己卖了多少人,卖哪里去了 杏城令再问她卖了多少钱,钱财花用到何处。 金寡妇是穷怕了,把钱记得特别清楚,这个卖了二两,那个值钱,卖了二十两林林总总都被她凑了个八九不离十。至于钱花到了何处,金寡妇哭得特别伤心:都封在陶罐里埋在了茶肆后院的杏花树下那是我的养老银子啊都没有花 现在也没机会花了。 金寡妇特别委屈,特别遗憾。 这要是趁着事发前把银子都花了,也不至于这么冤枉!事也犯了,罪也坐了,钱没花着! 杏城令立刻发签叫衙役去茶肆后院挖银子。 都知道衙差贱役手脚未必干净,这种掏私货的时候,说不得就有衙差偷偷摸摸各偷几个。平时也不会有人盯得太紧。然而,今天这事关系到冯淑娘是否清白,顾苹襄便差遣了两个龙鳞卫跟去盯着。 若金寡妇埋在后院的银子与她供述的获利相符,冯淑娘就能洗脱人贩子的嫌疑。 金寡妇不给冯淑娘分银子,那算哪门子的同谋? 金寡妇的茶肆就在城中,差役们很快就在杏花树下挖到了陶罐,把银子点一点,抱回来交差。 和金寡妇说的八九不离十,甚至还多出了二十几两。 金寡妇盯着大大小小的银锭碎角,不禁悲从中来:那是我死鬼老公留给我的养老钱 杏城令这才询问她与冯淑娘的关系,以及刁二虎的妻子桑氏、妻妹小桑氏。 淑娘金寡妇难得露出了几分忐忑之色,淑娘是很热心仗义的姐妹,最初我那茶肆没什么生意,她就常常带着人来坐一坐,还叫我帮她裁衣裳后来我才知道,她那女红做得极好,就是找借口接济我几个,让我有口饭吃。 犯人在堂上东拉西扯词不达意都是常有的事,杏城令没有敲惊堂木,就没人拦着金寡妇继续说。 照金寡妇的说法,冯淑娘一直都在竭力帮着她救人。金寡妇提供住宿场所,冯淑娘则因为手里有钱,常常买吃买喝,周济衣物等。但,这种救济并不是长久之计。金寡妇自信满满说要帮逃出来的姐妹重新觅个归宿,长得好看性情温和的女子,她也确实想法子带出去嫁了。 可不是所有人妇人都能寻找到合适的归宿。来投奔金寡妇的小姐妹却越来越多。 金寡妇一开始也想着要把可怜的姐妹们找个好人家嫁了,实在找不到好人家,她就随便找个嫁出去,反正也不能一直待在她的茶肆里。到后来给钱就嫁,碰到颜色好的姐妹,她明知道对方是青楼的鸨儿,也假装不知道,收了大笔银钱把人嫁出去。 淑娘一直不知道我收钱卖人的事。她真以为,我把人都嫁出去了。金寡妇哭道。 杏城令表情变得很复杂。 冯淑娘确实不是人贩子,但是,她的目的,是把别人的妻子收留在家,再另外嫁给他人。不管她有没有从中收钱获利,她所做的一切就是拉皮条。 以公序良俗而论,冯淑娘如此坏人婚姻,败坏纲常,她比人贩子更加可恶。 杏城令审结了金寡妇贩人一案,判罚杖刑八十,□□三年,因金寡妇要配合解救被拐卖的妇孺,暂时还押,延迟杖刑。签字画押之后,衙役把金寡妇带了下去。 紧接着就要审刁二虎状告冯淑娘殴杀妻子案,趁着衙役提堂的间歇,杏城令回了二堂。 以此看来,冯淑娘确实与金寡妇贩人一案无涉。然则,她这样的作为,不好录入文书。杏城令大概能摸得出伏传对此事的态度,可是,杏城令也很清楚,朝廷对此事的态度。 寒江剑派的高人全都不娶妻纳妾,他们当然可以慷慨大方地认为你对妻子不好,妻子就可以跑。 但,这个世俗所遵循的礼法,它不是这么运行的。M.DaMiNgpUM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