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960章 番外移民拓荒基本国策




    所以他很科学地规划,把这五万户分成了三部分,吴郡接纳了五千户,就放在如今还比较偏僻的娄县,尤其是华亭周边。

    第二部分,一万五千户,移到豫章、庐陵,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江西省全境,主要是沿着鄱阳湖上游,往赣江流域两岸的狭长平原、逆流而上安置。

    第三部分,三万户,这块是最大头的,才安置在会稽郡。

    李素选择了这样一套方案,也是深思熟虑的,确保每个地方可以快速种出来的新田都足够多。

    吴郡当然在汉末本来就算是比较富庶的地方了,但吴郡最富饶肥沃的核心地带还是吴县,也就是后世的姑苏一带,乃至整个太湖周边。在太湖平原腹地,农田早就开垦出来了,没有新田给移民种的。

    但吴县再往东,到娄县、海盐,因为土地形成时间短,盐碱度高,所以原有人口就迅速变得稀少了。这些地方,安置五千户,种田搞搞渔业、港务,未来配合航运商贸发展,很有必要。

    为了给当地新移民补贴生计,官府还组织了更多的盐场,并且浓了一些适合在稍微盐碱地生长的农作物,让移民可以混合种植,补贴口粮。

    比如后世哪怕到了21世纪,上海还有两三成的农产品是本地产的呢,主要是崇明岛上,长江口的淤泥堆田可以种植某些品种的芋头,不怕海水倒灌带来的盐碱。

    李素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是这样的,让他们找可以饱腹的耐盐碱粗粮,自给自足之余还能反哺未来附近的港口城市、船厂、海岛。

    另外,在推广种植耐盐碱芋类植物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些小插曲。

    当地的户曹和移民官员,在甄别选种安排时,让一小部分百姓种了一个当时还未被从芋头中分类出来的亚种。

    结果第一季的收上来之后,部分百姓试吃还中毒了。

    好在这事儿后来也立刻被官府重视了,一方面封锁消息防止引起恐慌,另一方面也是派出懂点农桑知识、科学常识的务实官员解决。

    最后是寄了一点样品给诸葛亮研究,还找了些不知名的农学家。最后稍作对照实验,略懂化学的诸葛亮发现,要用碱性的水充分浸泡彻底捣碎后的这种怪芋头,就能解毒。

    至于碱水,南方也没成批量的天然苏打可用,那就用石灰水或者别的某些草木灰反应后得到的碱液泡。

    因为这种芋头本身有毒、碱水泡了才没毒,歹毒有如魔物,诸葛亮便将其命名为魔芋。

    官府找到了解决方法后,才把中毒事件的始末对外公开,并且同步宣传解毒技巧,避免种盐碱地的移民出现恐慌抗拒。

    而事实上,如果没有李素和诸葛亮这次移民开发过程中发现这个新问题,魔芋这种作物跟其他长相一样的正常芋头之间的差异区分,要一直拖到东晋,才会被炼丹家葛洪分析明白、并且找到解毒办法。

    可见魔芋的发现和利用史,本来就是跟南方沿海盐碱耕地的开发利用,有莫大关联的。

    只不过历史上要永嘉南渡后才有那么多人涌入江东、害得田不够种,不得不种耐盐碱类的芋头,现在则是提前了一百多年官府有组织的开发南方。

    另外,因为魔芋要彻底捣碎、充分泡水才能吃,所以最后得到的都是魔芋蒟蒻粉了,不可能是整块的芋,只能是做成粉条、豆腐状的魔芋块。

    在整个过程中,为了防止移民继续不信任、也为了对抗一些别有用心的愚昧之人始终炒作“官府故意给大家毒芋头的种子”,破坏地方稳定。

    那年秋天,李丞相还亲自从山阴出发、北上巡视了吴县、娄县、海盐,在各处县衙门口当众吃各种现做的魔芋粉制品,以辟谣。

    而且李素是安排了全程对照实验的——先把生魔芋直接切片给小动物吃,吃完后过一段时间动物果然晕倒毒伤了。

    然后等动物毒发的过程中,相府的厨子已经同时把同一个魔芋上切下来的另一半、当众捣碎泡碱水、做魔芋粉。做好之后丞相出现,当众亲口吃。

    百姓们见丞相那么尊贵的人都不怕毒,才算是把一场风波彻底平息了下去。

    再也没人害怕官府推广的、北方来的移民原先从没见过的农作物。

    这事儿处m.DAMiNGpUMp.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