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这人,年轻时内心对读书这事儿的态度,一贯是“高祖之风”的。 喜狗马、爱音乐、美衣服,不甚乐读书嘛。 当了诸侯之后,最近十年,才越来越意识到不读书不行,但也仅限于读读粗浅通用的兵法,以及可以作为借鉴的历史。 其他没用的之乎者也、死记硬背,他还是不读。 在选才方面,如果要重用读书人,他也是重其谋略,轻其文化。那些有名声的文学之士,给点钱养着,礼贤下士的表面功夫做好,也就行了! 这种心态,跟后世赵匡胤刚得天下那阵子,说“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时,是差不多的。 如今,作为诸侯军阀已经十年,称帝都第三年了,总算是因为跟蔡邕、李素的这一波深入学习,对历史和文化教化作用的深入了解,意识到了自己原来还是有肤浅之处的。 经此一事,刘备才总算也有足够的觉悟,说出那句“宰相须用读书人”。 用光荣系列《三国志》游戏的说法,那就是光有智力90几,如果政治值很低,那还是不适合为相的。 当然刘备运气好,李素是肉身无加成状态下,至少智力90 了,算上先知光环能破百。而他政治裸数据也接近100,算上先知造核光环也能破百。 所以只要跟李素一人多沟通沟通原先没注意到的领域,刘备就足以发现宝藏,得出上述结论——原先还是低估了伯雅贤弟的实力呐,他是真的文治什么领域都会。 也正是经过此事,刘备内心彻底坚定了让李素当丞相这事儿。 虽然原先刘备也已经说好提拔的事儿了,但那更多是“筹功”的心态,觉得李素功劳应该做丞相。 现在才是觉得李素才能的方方面面都配做丞相,竟找不出一块达不到丞相要求的短板。 丞相要统领九卿。 李素会整顿军备、知兵调度,兵部的活儿绝对专业。其他会变法明刑,会移民整顿,会财税改革,刑民财三个领域也无可挑剔。 还会工程规划、科技种田、科举改革、外交诈骗、扩张造核……工程人事文教外交统统没问题,那加起来就八个部的职责了。 除了那些虚伪的祭祀礼法乌七八糟形式主义的活儿,目前看来其他八部李素全能。 最近才表露出来的“扩张造核”才能,算是补上最后一块短板,从七部之才变成八部之才。 刘备觉得,下半年把文化造核的书写一写,年底前把运河工程再推进一下,雒阳新城的百姓也进行了第一轮的秋收,能够安居乐业。税收也按新的商税改革后第一次实收成功,军事上顺便再略微扩张一下…… 最后,等伯雅贤弟下半年过完他的三十大寿。 到时候就有充分的理由给伯雅贤弟正式提拔为丞相了,满朝文武绝对也是无人不服,有目共睹。 …… 此后十余日,刘备在雒阳巡视,他一改之前的不爱读书,真心每天找太傅或者一众太学博士官请教,提升自己作为皇帝的应有素质。同时督导文化造核的初步规划。 十几天下来,蔡邕和李素虽然还没写好造核的书,李素也没时间亲自干这种写书的事儿,所以蔡、李二人只是初步把造核顺序、预期难度、脉络梳理了出来。 这种分工,也一贯符合李素和老丈人之间的默契。李素笔杆子毕竟不如蔡邕,当年搞《殿兴有福》的时候,就是他提供主要思路,蔡邕蔡琰完成具体文字工作。 现在也照样如此,蔡邕写史,蔡琰写注、批。就好比《三国志》后面要加个“裴注”,《三国演义》后面要加个“毛批”,一个道理。 按照蔡邕的复盘,百越以南的黄种人,乃至草原上的鲜卑、羌族、氐族,都是比较好搞定的。五胡和南蛮都能作为第一梯队彻底征服并融合掉、造出新核的势力。 其他势力的造核,还要慢慢揣摩编造。 六月十M.daMINGpUm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