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给塞琉古人……并没有特地万里之遥去专门卖丝绸。 所以,绝对不要怀疑汉末的蜀锦直接当钱花的硬通货属性,就算暂时用不着,人家也会当钱囤积窖藏着。 以至于最初根本没想到在纺织业上稍稍开点挂的李素,在深入了解民情后,硬生生是被自然经济的强大反噬韧性给逼到这一步的。 …… 虽然要在纺织业上,也搞“动力水力化大生产”,但李素一不会造珍妮纺纱机,二不会造织布机,最初还是走了不少弯路。 作为文科生,他只是对历史很熟,所以知道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机器,但是怎么造,他完全没头绪。 他记得,珍妮机出现之前,18世纪西方就有“水力纺纱机”,而东方在这一点上其实比西方还进步,早在元朝的时候,江南地区就造出了水力大纱机,也就是黄道婆那时候。元末明初“松江棉布”的快速崛起,也跟江南的水力大纱机有关。 (注:元朝成书的《蜀堰记》里也有记载,元朝时成都的都江堰地区已经有水力纺车,但不是纺棉纱的,而是麻纱,因为川中不产棉花。而且都江堰产区是水力纺车最稳定普及的地方,因为只有这儿无论什么天气、季节、一年四季水流水力输出非常稳定) 水力纺纱机要想比人力纺纱效率高,基本原理就是增加纱锭的数量,让一个动力机可以同时拖动好多纱锭同时并联纺纱。阿克莱特的早期水利机是拖4组纱锭,珍妮机一开始就拖8组,元朝王祯的水力大纺车是32组。 汉朝没有广泛种植棉花,也不用棉布,所以等效过来,思路应该是“一个动力机拖动多个并联缫丝轮”。 动力机和传动机构方面好办,反正跟磨坊、锻坊的水车是一样的,就是最后拖并联缫丝轮的时候废了很多周折。 李素让工匠们不断试制,也只做到了并联抽丝,可是试运行了才几组茧,就变得手忙脚乱——缫丝比纺纱最麻烦的点在于一个蚕茧抽完了要重新接上一个新蚕茧的丝头,然后再跟着滚抽丝剥茧,这道工序还是要女人手工完成的,不像棉花纺棉纱时可以直接把一大蓬棉纤维直接卷抽上去。 “难怪蒸汽缫丝机出现比蒸汽纺纱机晚了将近一个世纪,还是晚清的时候日本人才搞出来,果然有点费事。找来的女工连接蚕茧的丝头都来不及,水车缫丝缫快了,不是断线就是漏接。想停下来接丝,又要费事把整个水车的传动脱钩才能停车。” 关羽和诸葛瑾来的时候,李素就是被这个问题困扰许久,根本不知道怎么解决。 当然了,除了缫丝之外,织锦方面李素也没有搞定,就算缫丝加速了,未来肯定会面临生丝供应过量、织工严重短缺。不过这些问题李素暂时还没工夫想。 …… “呐,情况就是这样,只要一断丝头,来不及接,就得水车整个脱钩停车,才能把丝继续缫下去,这个损耗太大了,我都懒得整了。” 李素擦擦汗,给诸葛瑾他们演示了一把水车缫丝的试运行,果然没过久就断了丝头,女工手忙脚乱,很快连被绞到丝盘上的丝头在哪儿都找不见了。 李素为了研发阶段的保密,都还没允许从民间随随便便找女工缫丝,这些女人还是富商甄家的婢女,在甄家就以针线纺织活儿灵巧著称的。甄家如今有女儿在刘备、关羽身边当妾,还有张飞的老婆,算是益州阵营的“外戚”。所以李素的官营工商业创新也不避着他们,反而从甄家借人。 不过,李素觉得非常不满意的结果,在关羽看来却已经满意得不得了,他奇怪地问:“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女工来不及做,你多m.dAmiNgPum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