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团体的办法是什么?就是寻找更多的共同点。想象一下,一个移民团伙遇到了另一个移民团伙,聊起来说道:“我供奉玉皇大帝。”对面的人也说道:“哎呀,我也供奉玉皇大帝!”这就找到共同点了。 然后呢,当地土人信奉天方教,这不就区分出内外来了吗? 并且华夏人一向对于宗教不是深信,大多数人都是浅信,只有极少数虔诚的教徒,不用担心出现神权挑战皇权的情况,只能作为一种地方上的制衡,而这正好可以监督地方官府的胡作非为。 其实宗族是对于地方政府最好的制衡,但是宗族的缺点刚刚已经说过了,所以允熥不能扶持宗族。 ========================================================== 聊完了人的问题,允熥又开始思考政治制度。 前边已经说过了流官制度的弊端,但是允熥又不能放弃流官制度。在广大内地改流归土,允熥倒不是很担心他的权力的削减,至少现在不担心,但是土官制度必然导致赋税的大规模减少。 而允熥想推行的一系列政策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并且他要实施的一些政策,虽然长远来看对于汉人有利,但是也必然违反地方上的利益和普遍的想法。 允熥现在有一种使命感,感觉自己就像是彼得大帝,要拉着满脑子腐朽思想的贵族和百姓向前发展。 就像彼得大帝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一样,用皇权来强行推着国家向前走。 所以在内地,必须实行流官制度,让地方的宗教团体和尚未消灭的豪强势力进行监督。 说到官制,就不能不提科举制度。很多人都想不到,真正的儒家是反对科举制度的。 宋代的大儒朱熹就认为:最好的制度就是乡居里选,也就是两汉的察举制。就算是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都比科举制要好。 他还认为:按照科举制的路子来,我大宋一定无法收复北方故土,想要还复汴京,必须废除科举制,恢复察举制,然后再过个几十年就能打败金国了。 很奇妙吧,朱熹的《四书章句》是现在科举的标准题库和答案,但是他骂科举制骂的最厉害。 科举制度,选出来的其实是聪明人,或者说能背书、会考试的人,但是不代表这些人会治理地方,更不代表他们有足够的品格来为官。这就导致了‘千里做官只为财’的事情发生。 而乡居里选,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人,选出来的人,只要国家还不是太烂,就一定是有治理能力、或者道德高尚的人。 这也是《汉书》、《后汉书》上猛烈抨击腐败问题,但是其实那个时候的腐败比宋、明、清要好得多的原因。 而九品中正制是另一个逻辑。九品中正制虽然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但是这使得这些士族不用担心后辈的生计问题,所以不会大肆贪污。 同时士族之间也会互相竞争,没有本事的人也当不上主事官,顶多挂个闲职,或者家里蹲。 但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允熥必须以科举制为主,然后适当辅以其他的选官制度。关于这一点,允熥还没有想好。不过老朱时代,除了科举制有多种多样的选官制度,所以不用担心太强的阻力。 从中央层面来讲,允熥认为华夏历史上最好的政治制度就是汉初到汉武帝前期的制度,因为那个时候,皇权是有制衡的,有勋贵集团来制衡。 并且那时的勋贵集团也不像是必须军功才能封爵,文官封爵的有很多,这是一个健康的贵族制度。 皇权有制衡,皇帝当然是不高兴的,但是对于国家是有好处的。现在允熥必须趁着自己还清醒,没有被权力所迷失的时候塑造制衡体系。 部分边地要实行的分封制,就是对于皇权的制衡之一。在允熥的有生之年,或许他们对中央的制衡很小,但是假以时日,加上允熥要培养的类似于两汉的、真正的贵族阶层,最终形成一个有效的制衡体系,还不至于百姓文弱化。m.damINgpUm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