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1月份到现在,她没打扰他们,对方也没传来任何消息。 好像彼此都不存在一样。 田蓝好奇:“他们给我寄啥了?是不是上海的点心啊?那该早点寄,这会儿天都热,千万别坏了。” 事实证明,她的想法一点格调都没有,光知道吃。 原身的家人还是很有讲究的,给她寄了一大堆书,真的是一大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数理化自学丛书》,总共17本,分量十足。 田蓝挑挑眉毛,调侃了一句陈立恒:“哎呦,好像我的人缘比你好哎,好歹我这边还有人给我寄学习资料。” 虽然高考预考都结束了,7月7号她就要正式走入考场,现在才收到十几本书,不知道是喜还是悲。 陈立恒挑了挑眉毛,语气难掩小傲娇:“巧了,我刚好也收到了,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编写的资料。” 嘿!真是绝了。 1980年,全国各地的教材都还没实现统一呢。高考学习资料极度匮乏。各个学校都是依靠各自的老师动手刻蜡纸油印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学校之间还彼此提防。 这种情况下,全国最有名的高考复习资料,就是陈立恒收到的那一套,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编写的。 最受欢迎的教材,就是田蓝收到的那17本书,一套要17块钱呢,在现在,可不是个小数目。而且因为太受欢迎,市面上一本难求,你掏钱也买不到。 田蓝和陈立恒对视一眼,照这么看,他俩今晚要是早早睡觉都成了罪过啊。 第134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 田蓝和陈立恒快速将17本书和高考复习资料翻了一遍, 便然后当机立断开始分配给同学们。 在学习资料如此匮乏的现在,他俩的行为相当于高考前给大家开了外挂。 经过预考的筛选,整个向阳公社留下来可以参加高考的人只有54位, 刚好凑成一个班。 大家看着发到自己面前的高考复习资料,眼睛都直了。 哪个不晓得高考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哪个不是想方设法提防自己身边的同学, 生怕别人考得比自己高? 哪有他俩这样的?大公无私的都过分了。 因为信息来源匮乏,向阳公社本地的考生还不知道上海17本和北京海淀区的资料意味着什么,少数几位通过预考的留守知青却知道这相当于通关法宝。 即便回到大城市的人, 想找这些也难的很。 他俩就这样大剌剌地拿了出来, 半点不藏私地跟大家分享, 夸一声活雷锋都不足为过。 有个男知青还过来拍陈立恒的肩膀, 满脸诚恳:“老九我记住了, 以后要是还推荐上大学,我肯定头一个选你。” 太够意思了, 就没见过这么大气的人。 田蓝看着大家, 一本正经地询问他们的意思:“你们觉得是个人拿着资料自己看, 然后彼此交换,还是直接将资料刻蜡纸, 油印出来分给每个同学?” 众人下意识地交换眼神,开始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 如果刻蜡纸的话,这么多资料, 需要花费多少时间? 可如果自己看,然后再彼此分享的话, 又不是说他们看了就能完全记住,后面再需要看前面的资料时, 别人也在看, 那该怎么办? 一个长痛, 一个短痛,偏偏距离高考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这到底算长还是短呢?他们又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有人小声抱怨道:“你们应该早点把资料拿出来的。” 话音一落,其他人都对他怒目相向。 做个人吧,人家的资料,能拿给你看,你就该谢天谢地了。 那人吓得脖子一缩,下意识的为自己辩白:“我的意思是早点拿出来,所有同学都能看到,说不定大家都能通过预考呢。” ?M.dAMingpUm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