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沉吟着,一时半会儿竟没法儿接口。 * 司马光与苏轼一起从书房出来,到苏家的花厅中来见明远。 数年不见,司马光头发胡子略白了几分,但是眼神犀利,一见到明远,便异常严厉地望着他,似在无声质询。 明远略微有些紧张,因为司马光正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他,那眼光,就像是在打量一个战争贩子。令明远不由得后悔,当年怎地嘴快,就用那句话来搪塞司马光了呢? 但明远也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准备,并且找1127又申请了一张“舌战群儒”卡,随时可以投入使用。 “你说……” 司马光来到明远面前,面色凝重,思忖了半晌,才缓缓开口。 “……还有什么可做的?” 这完全不符合明远的任何预期——以至于明远流露出震惊的眼神,面对司马光,一时片刻间竟愣是开不了口。 苏轼在司马光背后冲明远挤眉弄眼,鼓励明远开口。 明远:……啊? 原来苏轼按照自己当初剧透他的那些内容,又原样剧透了司马光一遍啊! 难怪司马光此刻的态度转变得如此之大。 但司马光这问题却不好回答。 “……还有什么可做的?” 明远仔细想了想,才道:“杭州府学,还想要再办一个‘史学社’。” 司马光与苏轼对视一眼,各自拈着胡子,都没有想到明远竟会提这样的要求。 “毕竟前朝太宗皇帝也曾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士子们学史、辩史,能够鉴于往事,避免前人的错误。” 这倒并不难,而且与司马光现在正在做的事正好契合。 而且还有一点,杭州城中,明远坐拥旁人艳羡不已的刻印之利。有他在,“史学社”中各种论史的文章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看行天下。司马光之前看了苏轼给他看的各式“学刊”,马上意识到这绝对是学术界推广自己的一种“利器”。 司马光刚想点头,明远又提了一个问题:“请问,杭州府学办的那些社团,若是在其中有‘突出贡献’者,参加科举考试时能够获得一点优势吗?” 司马光与苏轼同时听的一愣。 明远说的意思,其实就是“高考加分”。 当然,为了公平起见,能够参加“高考加分”的人绝对不能多,而且需要经过重重严格的审核。 但如果能将这些“杂学”的副科,也作为科举取士的考量范围之一,岂不是能够鼓励一部分自觉“挤不上”科举“独木桥”的人,分心旁骛,去学习经学以外的那些学科? 待司马光心中将这些事都想明白,他一张老脸便挂了下来,双眼紧盯着明远,道:“国家取士,岂同儿戏。再说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远之所提议的府学‘社团’,多半着眼于‘形而下者’,这等细枝末节,又如何能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 明远心说:呵呵……也就是因为北宋现在根本没有条件组织起一场以算学、农学、法学等为应试目的的考试,他才建议了以“加分”的形式吸引士子们的眼光。 但是嘴上他却是不饶人的,冷笑了一声之后才道:“那么,依司马十二丈之见,官府当真需要那么多精研‘形而上’大道的官员吗?精研大道能增加府库每年的岁入吗?能在灾荒时节赈济百姓吗?能在外敌入侵时用来抵御吗?……” 当然不能! “经义大道”在明远看来就好比哲学,学习哲学是必须的,对塑造“三观”有莫大的帮助——但是如果高考的时候就只考一门哲学,然后考过的那批人也没有经过大学教育,而是直接派到工作岗位上去…… 这不合理! 当明远提到“外敌入侵”四个字时,司马光与苏轼同时看了一眼,M.DamiNgPum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