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杰“不太喜欢巡回表演”的设定属于是从国内传到国外了。 国外的观众也很为难。 物以稀为贵,何况杰哥不仅办音乐会的场次很稀少,就连杰哥本身在音乐界里的定位也属于“很稀有的音乐家”。 作为古典音乐的爱好者,自然没理由放弃这么好的机会。 “我今天就是死在这,也必须看完!!” 有的观众咬咬牙,立下了flag。 而后台此时的情况,和观众席中的也很相像。 乐手们真的还好。 毕竟,三场演出是三个不同的乐团。 有轮班。 但杰哥不一样。 指挥两场,个人演奏一场。 已经要累吐了。 哪怕杰哥在体力方面真的很变态,但依然是爆累。 体力消耗大,累也是累。 但主要的累,却并不是在体力方面。 而是精神方面。 作为指挥,作为顶级音乐家,耳朵吸收声音信息的能力是远超于常人的。 交响乐团的每一个声部,甚至是同声部同乐器合奏起来的质感中的小小差异,甚至要精确到每一个音上。 要知道,很可能仅仅是一个长音合奏,就是许多不同的声部。 而这些声部有时候为了追求极限的感官,也是有着极为细微的要求。 李少杰这种级别的指挥家,是完全可以发挥出乐团所有潜在能力的。 或许在外人听起来的一小段简单的交响旋律,听在李少杰的耳中,就是相当多层次中,非常细微的细节切片。 一开始精神饱满的时候,反应与辨析度会极高。 可连着演一整天,状态是免不了有所下降的。 尤其是刚刚还用全部的精气神演出一场个人的演奏会,消耗会更大。 之所以不将个人演奏会放在最后,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但这不是最后一场就要糊弄的原因。 反而,这最后一场,必须更要提起精神,更要演绎的完美。 《沂蒙山》 民族歌剧,还是红色题材。 在国外演出,本身就免不了的会较难接受。 尤其是红色题材,这玩意能在国外,尤其是能在灯塔表演,那都属于钻了漏洞。 是以李少杰个人名义和号召力,走民间路子,才成功举办的。 属于杰哥个人“夹带私货”了。 就这题材? 笑死,记者甚至压根不敢报道。 就算有愣头青打算报道,也会被上司一脸冷汗的压住。 报道的侧重点几乎全部放在前三个,尤其是个人演奏会上。 不然呢?m.DAMINgPUM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