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残酷的,三个字“你懂得” 在一张张否定和再否定作品之后,老师终于把她下一步伟大的计划说了出来(一听到,同学们就一阵唏嘘):“这周六日,第一天步行去文化广场,顺便参观一下东风渠。周日,你们就步行去cbd吧。”那个周末有点累(具体的详情我就不详述了,空间有照片,那几天应该写有几篇和这类似的日志),但按照着既定的一系列路线前行。只是时间换了一下,文化广场并不远,所以没有多大的感觉。也就是因为没有多少感觉,乃至之后对它没有一点本质上的了解:地形、地貌、建筑风格基本上都一窍不通。真把自己当成了“游客”在里面闲逛了半天,而却没有得到太多的有价值的东西。也许,这就是我们“浮躁”的一种价值观吧。(后来吧,我没有少去文化公园,因为各种老师的各种作业总和那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熟悉也得熟悉啊。) 第一天去cbd的印象倒是深刻,大早上从学校出发,坐车坐到中州大道,开始了一天的征程。把所有的任务都交给了双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虽然有点不靠谱,但还是信心满满的出发了。我承认我是一个方向感很差的人,勉强的还能认出来东西南北,但有时偏差的角度是九十度,难免会一不小心就把方向说错了。(还清楚的记得,易洁同学看着地图走着路,还硬把北说成南,也真难为她了。)所以我总是小心翼翼的跟着人群,反正只要一直跟着一个人(哪怕都走错方向了),我也会自我心理暗示:“没事的,不要慌,走慢点,前面有人,静下心来去领略沿途的风景和建筑风格。” 在前往cbd的路上,也有很多有趣的事。看着那些形状迥异又颇具美感的建筑群体,巧妙的色彩搭配,还有重复、对称或是特立独行的韵律,真的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和胸怀。喜欢那河堤垂柳新发的嫩绿的新芽,在风中轻轻的摇摆,像是在招手欢迎;喜欢那清澈宽广的如意湖畔木制的地板,还有柱子上各式各样的帽子,仿佛是一个个在摆pose的模特儿;喜欢大家有聚有散,但凭借着电话的联系,总能在某个时刻集合,然后再次的分离。如此的循环,却有别样的乐趣。(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路径,不同的快乐,却只为同一个目标、同一个终点。)至于我们,有走着走着,就硬把东说成北的人;有看着地图,摸索了半天,找不到自己确切位置的人;也有走的太快,结果把自己走丢的人;还有照相照着、照着就找不到人的人总之事件五花八门,情节妙趣横生,这正是属于我们这个年龄这样的阶段所特有的快乐。那些沿途的小插曲,会让我们忘记脚下路途的漫长,忘记身体的疲惫。其乐融融的走在路上,一条又一条的在大道上寻找着方位,寻找着完成“任务”的最佳路线。当然少不了半途折返,在内、外环交替行走时,也免不了走了很多冤枉路。但最起码我们是像西游记“唐僧取经”一样,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去的。锻炼身体同时,又欣赏着关于春天的美好。同化着我们共同的幸福,分享着我们彼此的快乐。在阳光中自在的笑着,微风纪录着我们欢快的身影,又在清澈的湖水中交替的浮现着 五。魔方第五转-回炉 兴冲冲的我们这两帮人走完了cbd,顾不得疲惫,反而像完成某种使命般亢奋。不愿像九零后那样娇惰的“因为长时间步行”这样一个很好的理由而集体罢课,大家都是不约而同的来到了课堂。尽管疲惫,但眼神里流露出的更多的是欣喜。坚持着正常上课的进程。第二天上课,老师调查步行去cbd的情况,出乎意料的是只有我们那十几个人乖乖的走完了全程。(不是说我们多伟大,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基本任务保质保量完成,这是一个学生起码的“职业准则”)其他一行人全是借住交通工具来完成旅程的。人类的文明牵制了他们最初的感受,禁不住诱惑的引诱,注定要有一个悲惨的结果。但他们还是值得钦佩的,他们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切实行动。作为他们“诚实”的馈赠,老师让我们周六日抽一天时间再踏cbd。(“我嘞个去!”这是我当时的第一反应,看到“大发雷霆”的她,我们好像也“理屈词穷”了。)作为她“仁慈”的见证,她要求我们从学校直m.dAMIngpum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