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事。刘晔何等人物,从曹操言谈中便猜出一二:难怪像曹植这样的事,曹操都能够视若不见。当即笑道: “丞相诺大功德,若不入三皇界,着实可惜了。” 曹操摇头道: “孤虽有济世之心,却实是承受不起这窜国的污名,子扬再莫出此言了。” 刘晔闻言依旧面带笑意: “丞相既不愿落此污名,何不效仿周公?” 曹操闻言,微微一怔,一时间却没反应过来。 刘晔说至此处,点到及止,却也不再言语,起身拜别曹操。 待刘晔走后,曹操忽然恍然,不由得身子微微一震,突然明白了刘晔的话中深意。是了,周公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服事商,但其子武王却推翻了商。最后,武王也追封了周公帝号,周公这才得以入三皇界修道。眼下,自己既然欲入三皇界,或许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心中此念一起,随之,一个念头便跳入脑海中。 建安二十一年,一份联名奏折递到九五至尊的宝座前,献帝将奏折拿在手中看了又看,他的手紧紧握住了奏折的边沿,直握的拳锋都有些发白,一丝恨意在眼中一闪即逝:朝廷少壮派与军方联名上表晋爵曹操为魏王。 高祖曾传下非刘氏者不可封王的遗旨,异姓封王在整个东西两汉都不曾有过。现在所有人要献帝封曹操为魏王,那先祖遗召算什么?自己这个君王又算什么? 坐在至尊宝座上的这位末代君王突然很想大声呐喊,很想长身而起,剑指曹操,但他没有,他的手松开,轻轻将奏章放在龙案上,面带微笑洒眼这满朝的君臣: “有人提议晋封魏公为魏王,众卿以为如何?” 此话一出口,朝野震荡,登时激起千层浪,刹那间,金鸾殿上一片混乱,议论纷纷。 崔琰与众臣道: “丞相起兵,为的是平定四方,时至今日位极人臣,仍常言,为的乃是汉室江山。但丞相先是封魏公,至今日又欲封魏王,可还是汉臣?” 毛玠点头附和: “是啊!高祖曾留下遗旨,非刘氏者不可封王,今若因丞相之故而废,天下可还姓刘?” 荀攸在一旁默然无语,但脸上写满了悲愤。 一时间,群情激愤,却偏偏谁也不敢在朝堂上当朝反对。 其实,崔琰、毛玠这些修真中人,都欲平定乱世,却谁都不想开创帝业,因为代价太高。修真中人为的终究是功德,非是为名为利,一旦失败,不仅功德全无,只怕还会在历史上留下不臣的污名。而且,改朝换代基本上就是道统之争,既涉及到道统之争,哪一次不是血流成河?这些道德之士哪个愿意卷入到这无妄之灾中? 而这些少壮派上表晋封曹操为魏王,肯定是得到了曹操的授意,封了王,可就有了王爵,曹家世代便可世袭王爵。用不了多久,天下就只知有魏,不知有汉了。 荀攸走出金銮殿,仰天良久,方道: “罢了!文若,我终是错了!” 很快,一场腥风血雨袭卷许都,崔琰被曹操处死(崔判官不愿牵涉到道统之争中,仍回地府任职,倒是落了个清流之名),而毛玠也被曹操下狱(不久便被废为庶人,远离朝局,专心修道),荀攸劝谏,也遭曹操怒斥,卧床不起......自此,朝廷之上,再无异议。M.DaminGPUM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