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王猛然发现,丁强在殿上说的话竟然很快就街知巷闻了!而郑人中也不缺好事之人,不但说中了鲁王的目的是粮食,还开始猜郑王到底会送多少粮食给鲁王。 没有人认为郑王会不给。 怎么会不给呢?郑王刚把女儿嫁给鲁王,两国正是交好的时候,鲁王有难,郑王当然要帮鲁王啊。 至于鲁国使节在殿上是不是狂放无礼,这个倒是没人在意。而且就算使节无礼了,郑王也该宽容使节。 没人希望听到郑王因为这件事与鲁国断交翻脸。 郑人也对鲁国的消息从未有过的好奇起来。 于是大家都知道了,鲁王去年被国中权臣威逼,后来又被流民围城,他又太仁慈不肯把流民赶走,最后粮食被吃空了。 所以,鲁王才急需粮食。 郑人哈哈大笑。 听说鲁王年纪不大。 听说还是个少年呢。 怪不得身为大王,却做出这种蠢事。 还有人说鲁王在王宫里都吃不饱,饿得面黄饥瘦,宫中宫女都瘦得走不动路等等。 流言越传越离谱,越传大家越相信,如果不是鲁国缺粮,怎么会有这么多商人涌入郑国买粮呢?粮价又怎么会升的这么高呢? 郑王想找人遏制流言,被人劝阻:“大王,此事未尝不好。” 因为百姓之前根本不明白为什么会买不到粮食,为什么粮价会突然升高,虽然是春天,但往年春天也没有这样的事啊! 世家虽然知道原因,百姓们却不知情。 “民间流言纷纷,却是歪打正着。”此人道。 百姓们现在知道了,是鲁王没饭吃了,所以才会让鲁人到郑国来买粮,一时之间,把郑国的粮食都买走了。 一国大王都饿肚子了,那他们就算也饿着肚子,好像也能接受了。 郑王没想到这件事还有这个好处,犹豫了一下问:“那就由他们去?” 那人点头:“由他们去。百姓不过闲谈,大王不必挂心。” 好吧,郑王只好接受了,只是想起百姓们都在议论鲁国的事,就让他心里不痛快,他让人暂时不要把街上的闲话再告诉他了。 至于给鲁王的“赔礼”,就算他要送去,也没说是今年送还是明年送,过了十年八年的,他再送也不迟。 郑王是打定主意要赖账了。 但民间却有人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鲁王说与城等重之物,那谁又知道,与城等重的粮食,到底是多少呢? 在鲁国,姜旦身边的士子和乐城的百姓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姜智代姜旦出题:“还请各位告知大王,一城中每天所有人吃下去的粮食有多少。” 每人每天所食是多少?一城之中,所有的人一天所食,又是多少? 乍看之下好像很简单? 但小孩子与大人吃的量不同,老人与年轻的人吃的量也不同,何况还有在吃奶的小娃娃,他们吃的不是粮食,能算在内吗? 于是,乐城百姓又开始像上回算男女老少一样,算起来了。 有小孩子在家中捧起碗吃饭时,看着父亲手中的大碗,再看母亲与他手中的小碗,而旁边的祖父祖母,碗中却是稀粥。 他问:“爹爹一日食几碗?”他爹知道现在街上最出名的就是大王给郑王出的题,很乐意回答儿子,他放下碗道:“你父晨时食两碗,午间食三碗。” 他母亲道,“晚上还会再吃一篮子饼!” 小孩子算了算父亲的M.DAmIngpUm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