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七十年代奇葩一家亲

七十年代奇葩一家亲 第119节


他给他们一块钱。

    有了这种专门做棕绳的木车,卫永治两口子效率特别快,五十根三丈长的棕绳,竟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做出来。

    目前,卫永华只在休息的时候做床,一个月下来,顶天了也就十张床,这十张床的棕绳目前都是卫永治两口子提供的,因为这,周大红可高兴了。

    她家成了村里第二个不进城,就能在家挣钱的了,她能不高兴吗。第一个则就在周柄贵家,因为周大柱如今已经能靠手艺,打东西去镇上卖了。

    卫永华和苏若楠做的这种床,在市面上能卖到三十四块钱一张,现在两口子私下里挣的钱,比他们加起来的工资还高。

    这两年,国家已经在逐步开放了,上头鼓励个体户做生意,好多人都在张望,不敢做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苏若楠却在得知上头竟公派了几百个人出国深造,学习他国经济后,有了更大胆的想法。

    她眼下正在盘算着,要不要把厂里的活给辞了,开一家小型家具厂,家具厂就主做绷子床,先挣一点快钱。至于以后,到时候跟着市场走就成,反正永华有手艺在身,不怕家具厂弄不出新产品。

    不过,目前她也只能想想。

    办厂太复杂,前期选址、人手、还有棕绳的提供,都得想办法弄。

    特别是棕绳的来源,这可是做绷子床最主要的东西,到时候办厂了,他们的棕绳绝对会很多很多,这可就不是卫永治一家就能提供的了的。

    这其实说起来,已经是一个产业了。棕树皮,打散棕树皮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棕绳和制绳的木车……每一样,都是一道工序,这些工序,不可能由家具厂里来完成,得去乡下找人收才行。

    怎么做,怎么收,都是个考验,她得一步一步慢慢来才行。

    想到办厂,苏若楠不由得又想到了上头公派人出国的消息,这消息,无疑证明了国家开发经济的决心,她只要跟着国家政策走,一定能让自己的小家越来越好。不定以后老了,还能留下一份家当给几个孩子。

    说起公派出国这消息,苏若楠其实还是通过潘玉华亲妈知道的。

    谁能想到,潘家那被捡来的闺女,竟有一个这么厉害的妈妈。

    在苏若楠眼里,她姐姐已经算是很厉害的女性了,但这位赵女士,在事业上竟不输她姐分毫,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她姐更优秀。

    两年前,潘家托她爹帮忙打听潘玉华亲妈的消息,这一打听,竟打听到赵叶兰被上头选中,成了几百个公派留学生中的一个。

    那会儿赵叶兰正在首都党校学习,她爹打听到她的消息,却联系不上人。还是她学习完,出国前夕,她爹拜托的人才把潘玉华的消息送到了她手上。

    但是来不及了,因为她当天就要坐飞机出国了。

    匆忙之下,赵叶兰只拿了一张她的相片,和四百多块钱加一封信,让人转交给潘家。

    这封信是通过她爹的手,送到潘家的。

    信上的内容挺感人的,但也明确表达出一个意思,就是她现在有任务在身,没办法亲自来潘家详细谈这些事,并说,让潘玉华就呆在潘家,等到她完成任务,她一定会来看她,还着重提了一点,让潘家别让潘玉华去接触她亲生父亲那一边,一切事情,等她回国后,亲自来处理。

    当初给赵叶兰带话的人,是苏步青曾经的战友,这个战友是老党员,如今在首都任职,也因为这,赵叶兰完全没有怀疑带话人的话。

    潘家这边接了信,心里面怎么想的没人知道,一家人还是和以前一样其乐融融。

    “妈妈,妈妈,你后天有空吗,可以和我一起回趟镇上吗?玉华姐姐后天要去学校报名上学了,我也想上学,妈妈,你后天回去给我报名好不好。”

    卫子英进院子,把身上背的帆布包,挂到墙上钉子上,小嘴一张,一连串的妈妈从她嘴里喊了出来。

    正在忙着拉绷床的苏若楠,听到女儿嘴里的话,动作一顿,停了下来:“你想上学?你才六岁,咱家不管是去镇上,还是去浑山都得走上一个小时,太远了,等明年再上学吧,到时候跟你哥他们一起来城里读。”

    卫子英上学的事,是她和卫永华早就商量好的。

    村里读书路太远,还得爬坡上坎,过两次桥,她要是和她哥他们那样,大一点她还放心,可她现在才六岁多一点,这路上万一出个什么事,怎么办。

    “妈妈,让我去嘛,哥哥们上学了,玉华姐姐也上学了,就我一个没上学……”卫子英听到她妈说要明年才能上学,小嘴一瘪,两只手抓住苏若楠的胳膊,撒娇地摇啊摇。

    摇得时候,她整个小身板也跟着晃了起来。

    “真想上学?”

    m.dAMingpuMp.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七十年代奇葩一家亲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