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在红楼修文物

第292节


老太医与牟大夫在工具材料上从来没犯过愁。

    于老太医得意地拈着胡子,笑着对石咏道:“可是你这也没亏呀!要知道,我们在西北还有一桩发现——也是可以救命的!”

    这几人来了兴趣,一起问:“究竟是什么?”

    牟某便替老太医解释:“是这样的,我们在西北也是误打误撞才发现的,原来有些药物也可以像输血一样直接输入血管,这种法子只要处理得当,也一样能够救命。”

    石咏一听,便知这两位研制出来的应当类似静脉注射,而且还是中药制剂的静脉注射,这是在后世也没有人说一定有十足把握的法子,而且可能会有不小的副作用。

    然而在眼下这时空,给病患用药的方法尚且只有口服、外敷、泡、洗之类。反倒是于老太医这无意中的一项发现,许是能给医药界指明一个新的方向。

    作者有话要说:  中药制剂成分非常复杂,所以安全性不如相对单一成分的西药制剂。本文这里完全不涉及中西医的功效,只是书中人物自行提出一个方向而已。

    第391章

    针对于老太医和牟大夫两位所说的中药制剂, 石咏只提了几点。

    头一件是一定要无菌。无论是中药制剂的提取、稀释,还是使用, 一定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这年头已经有不少大夫开始使用显微镜了, 对于“菌”与“洁净”的概念, 已经在这一代医者心中形成崭新的观念。第二件便是耐受性、过敏症、副作用, 什么能注射,什么不能,需要经过大量的实验与筛选;第三件则是使用的原则, 能口服的时候是不是不该注射……在战场上救命自然一切都可以从权, 但是既然要将这个急救的法子研究成为稳定、可靠,值得推广的法子, 却都还要将方方面面都想周全了才行。

    其实, 如果中药制剂太过复杂,大夫们能将生理盐水研制出来, 就也已经是大功德一件了。

    “老太医, 就我所知, 水要无菌可以使用蒸馏水,器皿消毒可以使用高纯度的烈酒进行。蒸馏与提纯的器皿我可以帮着请玻璃厂制作,二位无须担心。”石咏向这两人解释。

    于老太医与牟大夫对视了一眼, 于老太医突然朗声大笑, 道:“你看我说的吧!一回京茂行准保还能说出点儿道道出来。”

    牟大夫在一旁很尴尬,只连声应是,道:“我也早知这一点啊,所以刚才茂行说的我都记下了, 一字不落。”

    石咏反倒不好意思起来,他其实也是一点儿也不懂,只是在复述他在后世听来的一点点皮毛而已。真正致力研究,并且做出贡献的,到底还是于太医和牟大夫这两位。他对这两位能牺牲一己舒适优渥的生活,去最艰险的地方救死扶伤,并且致力于发现与改进诊疗技术的大夫,心怀最高的敬意。

    于是众人继续谈笑,乐凤鸣与靳勤还问起牟大夫的“晕血”症有没有好一些。牟某只能无奈地回应:他在战场上待了两年多,若还晕血那就怪了。

    于老太医回京,依旧在太医院供职,他原本还想在太医院给牟某也谋个职位,但牟某的意思,他不想只为宫中贵人诊疗,还是更愿意为民间的寻常百姓们看病。他这份情怀立即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与肯定,而精明的乐凤鸣乐老板当即表示,愿意在同仁堂给他留一个出诊大夫的位置。

    于牟两位回京之后,天气渐冷。而石喻的婚姻大事还一点儿着落都没有。石大娘与王氏难免都有些干着急。

    这些日子以来,石喻一直在翰林院编修的位置上待着,每日当真是在翰林院编撰些书籍文章,很是清闲。但是石咏心里清楚,他们这一科中的进士,过不了多久便会分派差事。如今那新科状元刘南山已经派了去江南,算起来石喻……应该也快了。

    就因为这个,石喻每日两点一线,按时上衙下衙,日子过得比石咏轻松许多。直到有一日,石喻晚归,石咏问起,石喻只说是去一名昔日同窗家中拜访长辈。石咏好奇,便问起石喻的这名同窗,石喻便说了实话——他这位同窗姓舒穆禄,名叫舒赫德,比石喻小两岁,但是因为进景山官学进得早,所m.damIngpuMP.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我在红楼修文物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