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京里的名声小小地“爆”了一下,不少人曾在拍卖会时看过他的画,自然有识货的认为此人不凡,按图索骥,寻到了郑燮那里,高价收购郑燮的字画,郑燮便当真高价卖出去一两幅。 然而郑燮正如他自己所言,一旦手里有了余钱,就不再认真画那些专门用于出卖的字画,只给娘子余氏扔了一百两银钱,他自己则带着五凤,成天与京中的文人名士来往,吟诗作赋,应酬往来;若是不出门的时候,郑燮便每天对着租住小院墙角里种植的一小丛枯竹发呆,又是对着光影作画,将好纸俱用来涂鸦,用尽之后再一掷千金般地去买。 至于人情往来什么的,郑燮都是不在乎的,只命自家娘子称了几斤好肉,做了顿南方的狮子头,请石咏过去,两人一面吃肉,一面喝酒,大快朵颐,郑燮大醉之下在墙上挥毫泼墨,写的一墙的墨迹淋漓。 石咏见郑燮的字体,已现铿锵厚重之态,板桥在后世闻名的“六分半”字体已经初现端倪。 只是余氏娘子却只能一脸无奈地进来,侍奉郑燮去休息,同时抱怨这墙在短短两个月之间已经被粉了四次。 看来,石咏暗中对郑燮施以援手,虽然短暂地改善了郑燮的生活条件,可是却一点儿也未改变郑燮的性格,以此看来,郑燮以后的坎坷,怕也未必便是能轻易转变的。 石咏见了郑燮如此,自然是羡慕人家活得洒脱,换他就不敢这么活。 可是再回到永顺胡同,见到母亲与婶娘慈爱,弟弟听话懂事,石咏心里就一点儿也不憋闷了——他晓得他的付出有所回报,因此也甘愿将这些担子都背在自己身上。 终于到了鸳鸯枕的两个半边都已干透,已是腊月二十九了。石家这回过年已经准备得差不多。石咏则在大年三十早上寻了个空儿,挑了些大漆,准备完成最后一道修复工序,将两边鸳鸯枕粘合起来。 第168章 石咏取了两爿鸳鸯枕, 左右一对,严丝合缝, 自己也非常满意:这足以证明此前他已经完成的修复工作严谨而细致, 没有发生任何错失。 他小心翼翼地去调了一点儿大漆, 将盛了漆的铜碗在火上略微烤烤, 将里面的漆调至最为合适的粘稠度,再将这些大漆小心翼翼地点在他事先打好的小孔里,两边都点上, 再将两爿枕拼做一整只, 用细棉布小心翼翼地将溢出的多余大漆抹去,最后用长布条将瓷枕紧紧地绑在一处, 保证两爿瓷枕能够顺利粘合。 将这一切都做完之后, 石咏将这只“红定”鸳鸯枕放置在面前桌上,仔细端详。 瓷枕本是传统的夏令寝具, 古人认为瓷枕可以明目益精, 所以无论男女老幼都极喜爱。瓷枕最早现于隋唐, 两宋金元之际诸窑都曾大量烧造。但是明清之后,枕头的材质已有变化,瓷枕烧制渐少。 石咏面前这只鸳鸯枕, 造型精巧、做工细腻。石咏却顾不上欣赏, 只望着瓷枕呆呆发怔:他上回被那十几件一个都未开口的文物打击了一把,这回换做了他花这么多水磨功夫与心思好不容易修复的瓷枕,石咏却没有半点把握,完全不知道这只瓷枕能不能开口, 与他交流。 他历数此前替修过的物件,武皇的宝镜、卫子夫的金盘、杨玉环的香囊、西子浣过的纱……若真按红楼原书中记载顺序,应该还有一件,乃是红娘抱过的鸳枕才是。 然而武皇、卫子夫、杨玉环,乃至西子,都是世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红娘却不一样,是一个文学形象。 石咏心想:这不太可能真是红娘抱过的鸳枕吧。 可是反过来想,他眼下生存的时空,就是一个文学形象与真实历史人物并存的地方。若说“不可能”,已经有这么多“不可能”的事确实在他身上发生了。于是石咏终于鼓足勇气,尝试着打了个招呼:“请问……” 瓷枕静静的卧在他面前,没有半点儿反应。 石咏难免失望地叹了一口气:“不可能”到底还是“不可能”。 他旋即又想起一茬儿:“红娘”这个文学形象,最早出现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而这个“红定”鸳鸯枕乃是北宋定窑烧制,具有非常明显的定窑名器特征,从这一点上说,这瓷枕怎么也不可能是红娘的。 想到这里,石咏终于彻底放弃。可是这一次他付出诸多心力,耗费了无数时光,终于将将把一只瓷枕修复,比之上回十几件文物一件都没开口那回,石咏失望犹甚。 “哥!”二弟石喻冒了个头进来,“富安大哥来了,说是开宗祠的时辰就要到了,叫你快去!” 如今石家迁回永顺胡同,除夕时便随同富达礼等人一起祭拜石家先祖,待在祠堂里拜过祖先牌位,晚间回归自家,再与母亲m.dAMingPUmp.cOM